近十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截至2017年底,全市人口平均寿命已超过80岁,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超过23%。调查显示,对于老年人群体而言,特别是对于90%居家养老的群体来说,除了有不可避免的医疗服务需求外,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需求同样值得关注。随着退休后社会角色与经济状况的急剧变化,以及生理功能退化导致的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很多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晚年生活,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冲突,随着冲突的加剧,不良情绪开始滋生并最终积淀成为心理问题。因此,政府和社会在大力投入养老服务的硬件设施的同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的满足等精神健康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亦应相应加强。2017年,我市启动了“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公益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开了一个好头。但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心里健康服务与老年群体的潜在心里服务需求还有相当差距。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市养老事业向高层次发展,切实满足我市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提出如下建议:
一、出台专项政策,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紧颁布和制定专项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法规,明确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切实把发展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结合起来,做到既有大型医疗机构的高端心理健康服务,又有社区医疗机构的基本心理健康服务。同时建议把完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尽快建立考核评估机制,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明确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强化协调
首先,不断加强大型公立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业科室,专业病房,甚至专门的研究中心,为患有重度精神疾病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其次,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各行政区为单位建立心理服务中心,中心既开展一定的业务服务,又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进行统一管理。第三,依托社区卫生中心构建的心理咨询门诊,广泛开展社区老年人心理问题咨询、老年人家庭寻访和心理普查。第四,加强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上下联动与相互合作,定期邀请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和医院心理科室的专业人士到社区对有心理障碍的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做好对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老年人及时向心理专科医院转诊的工作。
三、加大专门人才培养,提供多层次的人才服务
首先,在高等院校增设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壮大专业人才队伍,这部分人才主要流向大医院的专业科室从事高端的服务。其次,对基本具备心理学知识、愿意从事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人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并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考核,这部分专业人才主要在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开展专职服务。第三,充分调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积极性,在做好基础培训的同时,激励他们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做辅助性、基础性的工作。政府人力资源部门要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统一的人才数据库,以此构建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四、探索构建科学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在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之前,对纳入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了解其心理健康主观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为了更为准确地获得相关需求信息,建议采用纸质的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治疗活动。既包括开设心理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诊断及预防方法,积极引导老年人树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理念;也包括心理健康咨询诊疗活动,帮助老年人达到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以解除其心理困惑,从而增强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还包括定期的体检服务,重点对影响老年人生活自理功能,乃至于间接产生心理疾病的病症筛查,以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做到身心一体。三是建立服务反馈机制,确保服务质量。心理健康服务一定时期后,需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以检验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既要调查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老年人对服务的满意程度,也要摸查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真实了解服务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促进服务模式的改进和完善。
(发言人:侯欣一系农工党市委会副主委,天津财经大学近代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