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有序开展,认真普查,摸清底数,建立了三级保护名录,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成效。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5项、市级250项、区级673项;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市级保护示范基地20家;市级非遗展示馆12个、区级102个。通过举办大型非遗展示活动,普及了非遗知识,扩大了非遗社会影响。2016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在津举办第二届京津冀非遗联展,汇聚了京津冀的110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就有50个,通过精品馆、生活馆、新品馆集中展示,呈现并解读了非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加强了对非遗的积极。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天津是活动主场,是1958年首次举办全国曲艺汇演以来的又一次全国性曲艺盛会,首次实现全国128个曲艺类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的集中亮相,活动历时8天,各省市非遗工作人员、演职人员、媒体记者1300余人来津参加,举办开幕式演出1场、驻场演出20场、进社区演出及社区非遗活动110余场、座谈会3场、专家讲座2场、曲艺专题展1个、曲艺研修培训班1期、京津冀相声专场演出1场,组织开展了传承人交流调研活动,建立了京津冀曲艺人才培训基地,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提案中提出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的群众基础问题、传承人群断档问题、创新传承问题,都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努力破解的,要将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需要更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传承人、企业家进行全方位的整体保护、共享和利用,需要高校专家学者大力探索和研究,需要广泛激发青年人、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学习实践活动中。
多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持续在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积极实践保护传承,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取得显著成果。2010年全市启动“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以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五个一计划”(一场演出、一堂讲座、一次传习、一个基地、一个课题),通过认知互动、宣传引导、展示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非遗,通过研讨非遗课题,开展非遗保护创新团队活动,使青年一代以已所长,参与到非遗的理论研究与开发设计中来。连续举办了“欢声笑语校园行、非遗艺术有传承”系列巡演活动,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鼓励创新意识,挖掘校园相声社团中的编演人才和优秀作品,探索非遗传承新途径。通过举办校园曲艺专场演出、“非遗大讲堂”等活动,以及现场穿插知识竞答,将天津非遗项目中戏曲、曲艺艺术的文化内涵传播于大中院校的广大师生,增强他们对非遗项目的认知,扩大传统艺术在中青年群体中的传承。
2013年与市教育学会合作,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素质教育》课题,将非遗的传播、传承方式提升到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高度予以研究,邀请中央美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学术中坚力量,采取专家与传承人合作方式,在全市小学校园中培训非遗项目的传习教师,在实践研究中探索将学校建设成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的方法途径,逐步形成了非遗专家与教育专家携手,涵盖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等多类别的讲座成果。
今后工作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继续组织开展 “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精心策划更加丰富、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非遗活动,紧密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主题,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实施非遗展演和传习体验活动,营造“人人了解非遗、人人参与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结合实施我市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积极指导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完成传承人群研培任务,鼓励有关非遗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形成特色研培项目,推进非遗项目参与学科和专业建设。积极与市教育委员会及相关高等院校院校合作,将非遗研学游作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有益补充,积极支持非遗展览馆、非遗保护示范基地、非遗展示体验基地、非遗传承基地和非遗传习所等作为学校课外非遗实践活动基地并发挥应有作用。
|